半导体光量子通信芯片突破保密通信技术瓶颈,单光子调控实现绝对安全信息传输
传统通信技术依赖数学加密算法,随着量子计算能力提升,现有加密体系面临被破解风险,而量子通信基于 “量子不可克隆原理” 与 “测量扰动效应”,可实现绝对安全的信息传输。近期,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量子通信芯片,通过 “单光子发射与操控” 技术突破,解决了量子通信 “集成度低、稳定性差、传输距离短” 的痛点,成为构建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核心器件,推动信息安全领域向 “量子化” 转型。
技术层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华为联合研发的硅基光量子通信芯片,在单光子源与量子调控上实现关键突破:核心部件采用 “量子点单光子发射器”,通过在硅基衬底上生长铟砷(InAs)量子点(尺寸 5-10nm),在低温(4K)环境下可稳定发射单光子,单光子纯度达 99.5%(即单次发射仅 1 个光子的概率),较传统量子点光源提升 30%;为实现室温工作,芯片创新集成 “微环共振腔 + 电致冷却模块”,微环共振腔通过增强光场与量子点的相互作用,使单光子发射率提升 10 倍,电致冷却模块可将量子点区域温度精准控制在 10K,确保室温环境下芯片稳定工作。量子调控环节采用 “硅基光子 waveguide(波导)+ 电光调制器”,波导可实现单光子信号的低损耗传输(损耗率 0.1dB/cm),电光调制器通过施加电压调控光子偏振态,实现 “0” 与 “1” 的量子态编码,调制速率达 1GHz,较传统光纤量子通信提升 100 倍。同时,芯片采用 CMOS 兼容工艺,可与传统硅基电子电路集成,单芯片集成 16 个量子点光源与 32 个调制器,集成度较国际同类产品提升 4 倍。
应用场景中,中国电信在 “京沪干线” 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中引入该芯片后,通信安全性与传输效率显著提升。过去,传统光纤量子通信依赖分立光学器件,单链路传输距离仅 100 公里,需频繁部署量子中继器,且易受环境干扰导致量子态失真;如今,基于硅基光量子芯片的通信终端,单链路传输距离延伸至 500 公里,量子态失真率降低至 0.01%,无需中继器即可实现跨城市量子保密通信。在金融领域,某国有银行通过该芯片构建 “银行间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用于传输客户账户信息与交易数据,即使遭遇量子计算攻击,也无法破解量子加密信息,网络运行 1 年来未发生任何信息泄露事件,客户资金安全保障等级提升至新高度。
随着半导体光量子芯片向 “室温化、多量子比特集成” 发展,未来将实现 “量子通信 - 量子计算” 一体化集成,为政务、军事、金融等领域提供绝对安全的信息传输解决方案,推动构建 “天地一体化” 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免责声明:来源标记为网络的文章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我司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